2025年6月25日至28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汉口学院“炘影文化”实践团奔赴宜昌市,以省级非遗项目“宜昌皮影戏”为切口,深度开展“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团队围绕“如何在新时代让老戏重生”这一时代命题,通过政府对接、机构参访、实物考察与传承人访谈四位一体的方式,系统梳理宜昌皮影戏保护现状,探索高校助力非遗传承的创新机制。
01 政府联动:锚定非遗保护坐标轴 调研首日,实践团即与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科对接。科室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宜昌皮影戏整体保护格局,重点阐述传承人老龄化、青年群体断层、市场化运营不足等核心瓶颈,并建议团队以市非遗保护中心为“中枢节点”、传承人档案库为“数据支撑”开展深度调研。这一精准导航为后续工作明确了方向。 02 机构赋能:构建传承人“全息档案” 在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团队取得《宜昌皮影戏保护名录(2023版)》及传承人电子档案,系统掌握当阳皮影、秭归皮影、分乡皮影等6个代表性项目的认定标准与保护进展。中心提出“双轨并行、数字协同、社群支撑”三步法,帮助团队高效定位传承人、民间班社及乡镇文化站资源,并参观非遗展览馆,直观感受皮影戏在宜昌非遗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及系统性保护成果。 03 实物考证:触摸非遗的历史厚度 实践团走进宜昌市博物馆民俗文化展厅,观摩清代至民国时期皮影原件。博物馆结合文物活化陈列与数字化呈现,阐释“文物活化+数字展示+文旅融合”的传播模式,为团队后续开展非遗数字化建档、文创产品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04 人才追踪:搭建“青年+传承人”平台 依据前期所获线索,团队深入当阳、秭归、分乡等代表性乡镇,走访5位省级、市级传承人。传承人普遍反映年龄结构失衡、演出市场萎缩、资金匮乏、现代娱乐方式冲击等现实困境。团队同步记录传承人技艺流程与口述历史,建立首批“宜昌皮影戏口述史数字档案”。 05 成果提炼:形成“高校+政府+社会”协同方案 基于调研数据,团队提出“三位一体”非遗活态传承路径:完成口述史、影像、实物“三位一体”数字档案;联合宜昌市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举办“皮影戏青年传承人训练营”,吸引高校艺术、文旅专业学生参与;以当阳、秭归为试点,打造“皮影戏研学体验+非遗文创市集+线上直播”产业链,激活非遗消费潜力。 06 实践展望:以文化振新服务中部崛起 此次调研是汉口学院践行“行走的思政课”与“一线的专业课”的生动实践,强化了青年学子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探索了非遗活态传承的“高校模板”,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建设贡献了青年方案与文化动能。下一步,团队将深化与宜昌市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的合作,启动“宜昌皮影戏口述史数字化工程”“青年传承人培育计划”等重点项目,持续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古老皮影戏在新时代焕发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