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浪潮中,陶瓷艺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匠心。2025年6月,汉口学院“青花传薪,瓷韵燎原”三下乡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进“世界瓷都”景德镇,先后探访雕塑瓷厂、陶阳里历史文化区,对话中国陶瓷美术大师陈培火,深入非遗传承一线,以青年视角记录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非遗活态保护与创新传播贡献青春力量。
初遇雕塑瓷厂:泥土的温度与匠心的启蒙 踏入雕塑瓷厂的大师工作室,扑面而来的是泥土与釉料交织的原始气息。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陶轮转动声与匠人专注的呼吸。在陶艺师的指导下,本实践团队尝试拉坯成型——当指尖第一次触碰温润的陶泥,才真正懂得“手随泥走,泥随手变”的奥义。每一次力道的偏差都可能让泥坯坍塌,而师傅的耐心指导言:“匠人精神不仅是技艺的精准,更是对“不完美”的包容与重塑。” 对话大师陈培火:景德镇是年轻人的“造梦土壤” 2025年6月28日,我们有幸采访中国陶瓷美术大师陈培火老师。一进创作工作室,陈培火老师正与他的学生赶制参展内蒙古的作品,从打磨陶坯到反复描画细节,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时间的重量。陈老师说:“景德镇是世界级的陶瓷圣地,这里创业成本低、氛围包容,匠人之间乐于分享经验。”他特别鼓励年轻人:“带着想法来,肯吃苦、敢交流,这片土壤会成全你的热爱。”访谈中,我们记录了陈老师与学生共同创作参展作品的场景:打磨、上色、修改、再雕琢,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匠人对技艺的执着。这种传承,恰如青年三下乡的使命——在基层实践中,将专业所学与文化传承结合,让青春在泥土中绽放光芒。 访谈中,陈老师将喝茶时正在使用的,由他烧制的茶具递给我们,釉面泛着如冰裂般的开片纹:“景德镇的魅力,在于它能让年轻人‘低成本试错’。”他指着工作室角落的素坯架——那里堆满学生实验失败的“废品”,却成了最生动的教材。“这里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说法,”,“因为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 探秘陶阳里:在历史与未来间寻找文化根脉 御窑厂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御窑厂遗址的地下埋藏着无数御窑瓷器碎片,象征着中国制瓷工艺的巅峰。站在遗址前,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匠人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御窑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源于传统蛋形窑,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独特,老窑砖的使用更增添了历史厚重感。馆内6000多箱瓷片、数千件瓷器,通过现代化展示手段,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陶瓷文化的魅力。 在陶阳里扎根的四十多位瓷器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三百多名学徒,通过产教融合等方式,将古老技艺与匠心精神薪火相传。这种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敬畏。实践团亲眼目睹了传承人在案桌前专注地制作瓷器的场景,从拉坯、修坯到绘制图案,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我们采访到青花传承人严稳炉,他表示,“传承陶瓷技艺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敬畏和责任。”我们实践团队用镜头记录下了传承人和学徒们的工作场景和交流互动,希望通过宣传片,让更多人看到这份坚守和传承的力量,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技艺传承的行列中来。 传媒青年的担当:用镜头传递文化温度 这次三下乡景德镇之行,我们不仅亲身感受了陶瓷制作的乐趣,聆听了大师的教诲,还深入了解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深厚底蕴。三下乡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走进基层,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匠人精神。我们实践团队通过走访、采访和拍摄实践,希望利用传媒专业知识和镜头去展示陶阳里的文化温度。当我们带着沾满陶泥的帆布鞋踏上归途,终于明白三下乡的深意: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明基因的唤醒工程。景德镇的匠人们用72道工序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当代工匠精神,而身为传媒学子,当以新技术新媒介作釉彩,让千年窑火永远在年轻人心里明亮——因为每一代人都该是文明的制坯转盘,既承托历史厚重,更要旋出时代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