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院学子青春实践行:叩响肉连响节拍,聆听刘守红的非遗故事
日期:2025-08-30  作者:  浏览量:0

“拍肩要带劲,转腰得灵活,这声响里藏着的是咱土家人的精气神!”一位精气神十足、活力满满的男子一边简单示范动作,一边对围坐的实践队员们叮嘱。七月的利川,暑气裹挟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这间略显简朴的传承基地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肉连响”的节拍,正随着这位传承人的讲述愈发清晰。

图片

2025年7月14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信光逐梦·文化创芯队来到馨艺幼教,访问最年轻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肉连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守红。作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站,实践队带着对非遗传承的信心,走进了刘守红与肉连响的世界。初见时,他匆匆迎接实践队,谈起肉连响却立刻眼里发亮:“这肉连响啊,是土家出来的智慧。”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利川乡村里,土家百姓常赤膊劳作,劳作间隙拍打身体驱暑解乏,渐渐形成了这种“无乐而舞、以响为节”的独特形式。刘守红自幼开始学习肉连响,从田间地头的“蹦跶”到拜师学艺的系统钻研,再到如今成为国家级传承人,他与肉连响的羁绊早已融入骨血。“最难的时候,全村就我一个人还在跳。”他笑着回忆,当年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肉连响,他和师父带着徒弟在集市、庙会表演,赤着脚在石板路上跳,拍得肩膀发红也不停歇,“就想着,这声响不能断。”

图片

采访中,刘守红向实践队展示了肉连响的“灵魂”——那套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拍打技法:从“拍手”“拍臂”到“拍腿”“拍腰”,每一处发力都要兼顾节奏与美感,甚至连呼吸都要与动作呼应。“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多,光靠老法子传不下去。”他话锋一转,说起馨艺幼教的孩子们都能来上一段肉连响,神情无比自豪,满是对此项非遗传承的希望和憧憬。

图片

如今,刘守红的传承基地里,既有六七十岁的老学员,也有八九岁的孩童。他说,最骄傲的不是自己得了多少奖,而是看到孩子们跳着肉连响时,眼里有和他当年一样的光。他要让肉连响进学校,进社区,进部队。说话间,他更像在与岁月对话,更像在向未来宣告。

图片

图片

走出基地时,夕阳正将刘守红的身影拉长,远处传来孩子们练习的节拍声。实践队员忽然懂得,所谓非遗传承,不过是像他这样的人,用一生的热爱,让古老的声响始终连着人间烟火,始终响在时代心头。这场与刘守红的对话,不仅让实践队员读懂了肉连响里的生命力,更让其明白:非遗的青春,永远在传承者的脚步里,在每一次清脆的拍击声中。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