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院学子青春实践行:对话肉连响,传承人传播土家“响”声
日期:2025-08-30  作者:  浏览量:2

对话肉连响传承人

 

传播土家“响”声

夏日的利川带着几分清爽,2025年7月14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信光逐梦·文化创芯队走进馨艺幼教,专程拜访国家级非遗项目“肉连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守红。深入触摸这一民间艺术的独特脉络,探寻这项土家民间艺术的传承密码,思考如何用数字技术让“肉连响”的声音响彻更广阔的天地。

 

 

 

从小刘守红便对肉连响产生浓厚的兴趣,跟随肉连响第四代传承人吴修富学习肉连响,数十年如一日。刘守红说:“我8岁跟着吴老师学,他常说‘肉连响是活的,要跟着时代走,但根不能丢’。”正是这份教诲,让他在传承中始终坚守初心:既要保留传统动作的精髓,又要创新传播方式。

 

他从肉连响的起源讲起,提到这门艺术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最初是劳作间隙的即兴表达,后来慢慢发展出完整的套路。“你们看图片上孩子们的‘鸭子步’,其实是模仿田间鸭子的姿态,带着乡土的鲜活气。”刘守红说,肉连响的动作看似简单,却藏着讲究,“既要有力,又要灵活,刚柔并济才能打出味道。”

 

谈及这些年的传承之路,刘守红感慨良多。他细数着自己如何把肉连响引入幼教:“孩子们接受新事物快,把动作编成儿歌、融入游戏,他们学得开心,也能把这份文化记在心里。”如今,馨艺幼教的孩子们个个能跳几段肉连响,成了最小的“传承人”。

 

他还分享了肉连响走出国门的故事:“去俄罗斯演出时,外国观众看不懂动作含义,但能被节奏和活力感染,跟着鼓掌。这说明艺术是共通的,只要我们坚持传下去,总会被更多人看见。”

 

团队成员们认真听着,不时提出疑问:“现在学肉连响的年轻人多吗?”“用技术手段记录动作可行吗?”刘守红一一回应,眼中满是对传承的期待。当听到同学们提出用视频分析技术整理动作库时,他格外兴奋:“这正是我们需要的,让传统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远。”

 

这场讲解让团队成员对肉连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是一连串的声响和动作,更是一代代人用热爱守护的文化记忆。离开时,从孩子们清脆的声音中,仿佛能听到非遗传承的蓬勃力量。团队成员对“传播土家‘响’声”一事也更加坚定。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