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院学子青春实践行:漫步双遗城,邂逅千年吊脚楼
日期:2025-07-02  作者:  浏览量: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部署要求,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在“奋勇争先、建成支点、谱写新篇”中展现青春作为、贡献青春力量,汉口学院“织云·傩韵清江畔”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将传承非遗文化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恩施市作为实践基地,深入了解恩施市文化底蕴和土家族非遗文化。

图片

一、寻迹土司城文化

图片

图片

 6月30日下午,跨过苍翠山间,我们遇见了号称“中华土家第一城”的仿古建筑群——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又称”墨卫楼”,位于恩施市西北,占地面积300余亩,是全国土家族吊脚楼中规模最大、风格最典型、外观最壮观的仿古建筑群,号称“中华土家第一城”。恩施地区的土司制度起于元朝止于清朝雍正13年,历经三朝450余年。九进堂是整个土司城的核心,由333根柱子、333个石柱础、330道门、数千块雕花木窗、上千根檩子、上万根椽木组合而成,是目前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

(一)、探访土家吊脚楼

图片

  吊脚楼,武陵山区各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2008年,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通常依山而建,正屋落地,厢房吊脚。有单吊、双吊、二层吊等多种形式,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生活起居层,下层为牲畜杂物层,有通风,避免虫蛇侵袭,节省土地等优点。吊脚楼营造技艺是武陵地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一脉相承,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象征。

吊脚楼的朝向很有讲究,多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的方位。杉木搭建的楼体错落有致,悬空的设计既通风防潮,又能防蛇虫,楼下空间还能堆放农具杂物。吊脚楼檐角作飞翘状,如鸟展翼,偏又带着几分山民的倔强。雨天,水珠自檐角跌落,连成一串银帘;晴日,檐影投在斑驳的板壁上,竟显出几分画意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探秘土司文化

图片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恩施土家族地区历史上先后设置过约80个土司,管辖范围包括今恩施州清江以南及宜昌长阳、五峰的部分区域。清代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后,土司制度基本废止,遗迹留存甚少。这座"行走的土家族历史博物馆"证明:当政治符号消亡,一个民族仍能用建筑、图腾与歌舞,在时间悬崖上凿出永生之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解码女儿城非遗

图片

图片

7月1日上午,“织云·傩韵清江畔”实践团来到了恩施女儿城参观学习。“世间男子不二心,天下女儿第一城”——这便是中国恩施土家女儿城的响亮名号。它坐落于湖北省恩施市七里坪,是全国土家族文化的精粹汇聚之地,亦是武陵山区重要的都市休闲中心与旅行枢纽。作为全国第八个人造古镇,女儿城匠心独具:整体建筑巧妙融合仿古风韵与经典的土家吊脚楼元素。漫步其间,古色古香的木质楼宇沿街而立,飞檐如翼,斗拱承天,雕花门窗诉说匠心,更有串串大红灯笼高悬,将浓郁的土家风情与醇厚的民风民俗,活色生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图片

图片

为了弘扬恩施非遗文化,感受非遗魅力,队员身着彝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辨识度极高,主要由长衫、大褂、围腰和特色头饰构成。红、黑、白是其中最核心、最醒目的色彩,它们不仅仅是颜色,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长衫的宽大袖口,不仅是为了穿着舒适,更被赋予了勤劳能干和待人宽厚的品德象征。外罩的大褂是艺术展示的重点。上面装饰着精美的几何图案和生动的花卉等元素。这些纹样它们凝聚着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繁荣家园的深切向往和积极追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恩施非遗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缩影,它以武陵山区的土苗文化为根基,在守护与创新中折射出中华文化“守正开新”的永恒基因。从这片山水中孕育的非遗智慧,正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为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复兴提供深刻启示。土司城的白虎图腾守护的不仅是土司王城,更是中华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生生不息”的密码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