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博物馆里,
傩面凝刻远古的神秘,
民族服饰流转着山野的斑斓。
一针一线,一雕一画,
都在诉说鄂西的千年传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汉口学院“织云·傩韵清江畔”实践团深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开展傩面与民族服饰深度研学。“织云·傩韵清江畔”实践团以学术为根、创意为翼,证明非遗传承绝非标本式保存。我们用青春的温度,让沉睡的纹样在指尖苏醒,让古老的神祇在云端行走——这既是文化的薪火相传,更是文明在年轻血脉中的澎湃新生。 一、 傩面观止韵千年 2025年7月2日,“织云·傩韵清江畔”实践团来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参观学习,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延续着楚巫文化古老基因的傩文化。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奇异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了傩仪、傩祭、傩舞、傩戏、傩艺等。其中傩戏因内容丰富、表演时间长,有酬神娱人的功能,所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流传久远。 面具是傩戏的重要特征与表现形式。表演时,巫师们戴着各种神的面具,载歌载舞进行表演。面具作为一种神的物化符号,被认为是人、神沟通的桥梁。面具又是表演时区别人物的重要标志,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以净角面具最有特色,形象狰狞可怕,有双面神、三面神等。 傩面具是一种用木、竹、竹笋壳、纸等原料制成的模具,用于遮盖人本来面目,是中国原始而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一凝结着原始信仰的木质神祇,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生动见证。作为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傩文化承载着华夏民族"敬天法祖"的集体记忆。那些夸张的凸目与獠牙,实则是《山海经》神话的立体呈现;傩戏中"驱邪纳吉"的仪轨,暗合《周礼》"索室驱疫"的礼制基因。当现代人凝视这些神秘面容,看到的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的原初表达——在敬畏自然与超越恐惧之间,先民们早已用木质面具筑起一座精神长城。 二、 彝裳苗服绽华彩 下午,队员身着苗族特色服饰,深入感受服饰文化。苗族服饰以繁复的针法、神秘的纹样与震撼的银饰闻名,被誉为“无字史书”。其造型多达170余种,对应不同支系迁徙记忆:黔东南“黑苗”尚玄色重银饰,黔中“花苗”擅蜡染,滇南“白苗”以麻绣纪事,一针一线皆藏族群密码。苗族服饰不仅是美学符号,更是镌刻战争、信仰与自然的立体史册,以视觉语言守护着中华多元文化的瑰丽基因。 另一队员身着彝族服饰,体验民族文化多样性。白蓝彝族女子服饰以白色与蓝色为核心色调,是彝族“白彝”支系的重要文化标识,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其服饰体系融合自然崇拜、祖先记忆与精湛工艺,形成独特的美学语言白蓝彝族女子服饰不仅是审美表达,更是承载迁徙史诗、万物有灵信仰的活态遗产。当代非遗传承中,传统纹样嫁接现代设计(如刺绣旗袍),使千年图腾在全球化语境中焕发新生。 漫步于恩施博物馆的非遗展厅,如同踏入一条流淌千年的文化暗河。傩面的狞厉与民族服饰的绚烂在此交织,不仅是一次视觉的震撼,更是一场灵魂的叩问——关于传统的重量,关于传承的困境,也关于文明在当代重生的可能。传承的真谛,不在于将遗产供奉于神坛,而在于以当代语言重述古老灵魂。傩面的每一道刀痕,都是先民与自然的对话;服饰的每一针彩线,皆是族群写给未来的情书。而我们——站在传统与创新隘口的守夜人——唯有以敬畏之心解码,以赤诚之手再造,方能让千年星光永不坠入永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