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汉口学院“织云·傩韵清江畔”实践团的成员们正俯身于经纬线间,腰式斜织机的吱呀声在耳畔中响起,指尖穿梭的彩丝如同跃动的文化血脉。在恩施西兰卡普传承基地,沉浸式体验,完成了一场与千年织锦技艺的灵魂对话。 了解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意为“花铺盖”,又名土家织锦,是恩施地区的民间传统手工织锦,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兰卡普是在木制斜腰织机上经断纬采用通反面挑织的方法制成。其色彩艳丽、图案题材广泛涵盖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恩施各族儿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2025年7月3日,我们来到了西兰卡普生产基地,走进基地的工坊,一股混合着木头、棉线和淡淡染料的味道扑面而来。传承人很热情,招呼我们围在一架看起来很有年头的腰织机旁边,详细地为我们讲解腰织机的历史与使用方法。基地陈列的现代创新作品将传统"岩墙花"纹样应用于手提包设计,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正如传承人所言:"保护非遗不是将文物锁进博物馆,而是要让古老智慧持续参与现代生活。" 沉浸式体验西兰卡普 在专业指导下,学生们分组观察了织造工序。我们注意到传统腰式斜织机的经线密度达到每厘米25根,这种高精度纺织技术令现代机械都难以完全复刻。纹样解析环节,介绍人重点展示了"四十八勾"纹样的构成原理:"中心放射的勾连图案象征着民族团结,而严谨的几何结构体现了土家族对宇宙秩序的认知。" 实践环节中,学生们在传承人指导下尝试基础挑织技法。尽管只是完成简单的"万字纹"片段,但多数同学耗时三小时仅织就5厘米见方的片段,切身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繁复。 此次沉浸式体验不仅使我们掌握了西兰卡普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工序,更通过亲手实践认识到非遗技艺蕴含的文化价值,深化了对非遗活态传承的理解。这里不仅保存了西兰卡普这门古老的手艺,更守护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它让我们明白,每一幅绚丽的西兰卡普背后,都凝聚着土家女儿的心血、智慧,以及对族群文化深沉的热爱与坚守。这不仅仅是一块布,更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一曲永不褪色的生命赞歌。 这段亲手编织经纬的体验,让我们触摸到了西兰卡普的温度。而要真正理解这项非遗技艺的精髓,还需从专业角度剖析其严谨的工艺体系与文化密码。 西兰卡普特征和组织结构 第一,传统纹样色彩:源自植物染料与土家本真,风格古朴而典雅;第二,几何现代图案:勾纹新式中,色彩对比强烈,反差鲜明;第三,喜庆场景表现:花鸟人物处,色调鲜艳华丽,生机盎然,尤见于婚嫁盛典。 一幅完整的西兰卡普图案通常包含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主体图案、“当头”图案和单位形。 主体图案:作为画面的核心与视觉焦点,占据最大面积,是欣赏时最先映入眼帘的部分。 “当头”图案:此为土家织锦艺人对边缘纹饰的俗称,位于图案最上端和最下端边缘,呈水平平行状分布。 单位形:亦可称“单元形”,是构成主体图案的最小基本单位。主体图案通常由多个单位形通过重复、连续排列组合而成。 独特织法 西兰卡普的编织方式也十分独特,通常采用通经断纬的技巧,其独特之处在于经线恒通、纬线随断,以麻、棉为经线,以粗线,毛绒线为纬线,经线通常使用黑色、蓝色、红色,而纬线的选择则完全是自由的,可以根据图案和个人需求随时变换不同颜色的彩线,不断剪断,更替,彩色的纬线在经线间跳跃穿梭,以此构筑万象纹样。 土家族服饰 在西兰卡普生产基地,队员身着土家族传统服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衣装上点缀的西兰卡普花纹。这些纹样主要装饰在衣服的襟边、袖口、裙边等位置。西兰卡普的花纹以几何图案为主,特点非常鲜明。这些装饰在队员服饰上的西兰卡普花纹,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承载着他们的历史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以线为墨、以梭为笔”的文化结晶,其技艺承载了族群的历史记忆与审美哲学。当代通过非遗保护与创意设计,这一古老工艺正突破“博物馆化”困境,在全球化语境中焕发新生。正如土家歌谣所唱:“要织卡普不怕烦,要当红军不怕杀”——其精神内核,仍激励着文化传承的坚守与革新。
汉院学子青春实践行:丝线连古今,纹彩映风华
日期:2025-07-03 作者: 浏览量:2
【收藏本页】